close
最近部門來了一位新人,是英國某校的化學碩士。今天和她聊,發現英國理工科系的碩士跟台灣很不一樣。

英國的理工科系碩士只要念一年。一年內既要修課,又要做實驗,怎麼想都覺得時間不充裕。的確,論文寫出來的份量不厚,甚至也不要求實驗一定要成功。失敗而未完成的實驗也好,只要能提出合理的說明,就可以取得碩士。系上也規定碩士生晚上六點以後不得做實驗,如果要做的話必須提出理由讓教授同意,並且要有博士生學生在的情況下才可以做。

上述的情況對台灣的理工科系碩士生而言簡直不可思議。碩士讀兩年是家常便飯,沒有成功的實驗和具體的成果就別想畢業,因此有人要延到第三年才能離開。貴重或是熱門的儀器搶破頭,譬如像SEM、TEM等等,往往都要排到晚上甚至週末才有機會做。我問她,英國的實驗室不用排儀器嗎?她說,自己要做什麼實驗,該有的儀器都有辦法使用,不需要像我們這樣排到晚上。此外,有些儀器設備有專人代為操作。這讓我想到之前在日本做短期研究的時候,我待的實驗室做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所有製程在自己的實驗室都可以完成,除了有一次跟別的實驗室借X-ray之外(聽說每間做X-ray的實驗室都有一台自己的儀器,而我離開的那陣子,實驗室有打算自己也買一台)。實驗室有自己的SEM,而且跟系上是同等級的,想用就拿鑰匙開門進去用,根本不需要像系上抽籤排時段那麼大費周章。

上述情況突顯出台灣的大學過於氾濫,研究生過多而導致資源不足的問題。由於廣設大學的關係,學士人數遽增,因此越來越多學生希望念碩士,以便求職時能取得更有利的條件。理工科系的教授也希望多收學生幫忙接計畫、做研究,所以理工科系的研究所人數也大幅增加。目前系上一屆收了一百多位碩士生,所以我偶爾會開玩笑說,「材料系的專長之一是量產,連學位也不例外。」儀器設備所費不貲,然而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漏夜排隊搶儀器的情況便見怪不怪,就連自己實驗室的人都要協調儀器的使用時間。

另一個使上述情形惡化的幫兇是大學評鑑。最近教育界十分喜愛用評鑑、排名來斷定一間大學的表現。為了提升排名,各實驗室無不卯足全力拼命接計畫、做實驗、發paper,為的就是希望增加SCI的點數。短篇論文以letter的形式出刊,可較快累積點數,所以即使可以寫成一篇長篇文章的研究成果,最好也拆成兩、三篇短篇文章投期刊,獲得的點數或許會比較多。在計畫的時間壓力、教授升等壓力以及大學評鑑的壓力下,許多學生和教授出現過勞的現象。最近幾年,因為研究而過勞死的教授、學生時有耳聞,而即使還活著的,健康狀況也不見得理想。

雖然我同事覺得在英國受的碩士教育不夠紮實,但我覺得他們比較重視實驗的過程與思考,而這才是科學研究中重要的一環。台灣過於著重成果而忽略過程,有的研究甚至因為結案、畢業的壓力之下,修飾或是假造數據,這些其實反而不是做科學研究的精神。理論和實驗結果難免會呈現落差,但是若能找出中間的關聯性,想必對科學研究也是一份貢獻。近年來聽到學校的教授陸續在重要期刊如Nature, Science等發表論文,顯示其實台灣具有一定的研究潛力。希望台灣能夠改善現行的教育制度,不要讓這些學者成為大學評鑑下的犧牲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kaw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