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京都是一個盆地,東、西、北三面環山。我住在京都盆地東南方的宇治,每當我要去校本部的時候,往往搭校園公車,沿著東邊山脈外圍的一條公路--外環狀線往北走,走到三条通左轉,沿著這條京都東西向最長的道路,翻越山脈「上洛」(早年的京都分為兩個區域,一個稱為長安,另一個稱為洛陽。後來長安沒落,因此京都簡稱「洛(らく)」。上洛的意思就是到京都,和中國古代「上京」一樣)。外環狀線底下有京都兩條地下鐵之一的東西線經過。某一個星期天晚上,因為和實驗室的人在京都市區有約,因此決定買地鐵一日券,沿著外環狀線的景點旅遊。這趟一日遊的景點有三個,由南而北依序是醍醐寺、隨心院和毘沙門堂。這些景點地處京都外圍,是一般台灣旅遊團不會排的行程,因此這些地方不像金閣寺、清水寺一樣,到處擠滿著遊覽車和觀光客(在那些著名的景點,台灣的觀光客還真不少!)。

搭地鐵到了醍醐站,往東邊山坡走一小段路,便來到了醍醐寺門口。門前橫向的路名是舊奈良街道,另外還有一條新奈良街道,雖然不是日本的傳統老街,但是名稱就令人感覺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過去。醍醐寺著名的古蹟是五重塔,建於西元951年(套一句經典台詞:「哇國寶捏!」),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五重塔。



醍醐寺的櫻花據說很漂亮,連豐臣秀吉都來看過,因此每年四月第一個週日,這邊會舉辦「太閣花見行」(日文「花見」就是賞花的意思,「太閣」指的就是秀吉,有玩過信長之野望或是太閣立志傳的人應該都知道) 祭典。我來的時間是十二月初,是楓葉的季節而非櫻花,但是這邊的紅葉也是美不勝收。



上面這張照片真是宛若仙境。

去年十月左右,醍醐寺的某棟古蹟遭到雷擊焚毀,甚是可惜。其實京都的很多古蹟當然不可能是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原封不動地保存至今,遇到天災人禍而毀壞是難免的事,不過日本人致力於維護和保存古蹟的用心是有目共睹的。以日本人重建古蹟的能力,相信不久後就能恢復往日的風華。所以,當我看到這則新聞時,我並沒有感到太遺憾或難過,畢竟遇到的是天災,不可抗拒,焚毀在所難免。這也同時考驗日本的文化重建。

往醍醐寺內走,來到了登山口。日本的寺廟神社往往不是一小座而已,有時候是遍佈一整座小山,像醍醐寺、伏見稻荷大社都是如此。我看了一下時間似乎還早,加上我旅遊時充滿好奇的本性,當然決定一探究竟。



就這樣不停地往上爬,奇怪,怎麼還沒到達終點?爬了一個多小時耶!這比爬伏見稻荷大社的山還累人!後來總算看到了山上的寺廟:


(上醍醐就是山上寺廟區域的統稱)

這邊的海拔大約400~500公尺,比伏見稻荷大社的最高點280公尺還高,怪不得爬得那麼累。走到這邊不禁想起唐詩或是其他古文裡描述的那種深山隱士以及和尚修行的圖像,那些文字就活生生地在京都呈現了出來,只是寺廟的外觀和拜的神有些不同罷了。

隨心院是日本史上的美女--小野小町隱居之處,是一間小型的日式庭院。這裡同時也是京都的賞楓名所之一,想必是在屋內向外賞庭院裡的楓葉。由於賞楓的時間是晚上,所以沒有在這邊看過楓葉。比起其他的賞楓名所,此處小巧精緻,欣賞起來應該別有一番風味。我在此處恰巧遇到一場活動,很幸運地近距離拍到穿著古裝的女人:



這是隨心院庭園的一張照片:



再往北走,來到了山科的毘沙門堂。這邊拜的是「毘沙門天」,是佛教裡的武將。日本著名的猛將源義經據說是毘沙門天的化身,上杉謙信亦自詡如此。寺廟本身並沒有什麼太特別之處,但是這邊是賞楓名所,當然不能錯過。



這邊是入口處,在寺廟神社入口常常可見「下乘」兩字,顧名思義便是乘車騎馬的人下來用走的進去。此處下乘的石碑後面刻的字我覺得很有意思:



「平常心是道」,說得真好(學繁體中文真棒,到日本看古蹟不但懂字面的意思,還可以體會文字背後的意涵)。

最後就用幾張毘沙門堂的照片做為本篇的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kaw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