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摩爾定律(Moore's Law):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半。

第一次聽到這個定律是在高三的時候。當時班上一些同學正在準備各大學校系的推甄,到輔導室拿了口試的考古題來幫同學模擬口試。當時有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摩爾定律?我當時不知道,而一位後來念台大資工的同學知道,我記得他還說了一句「評語」:真是有夠「賽」的!意思是,摩爾的預測怎麼會那麼準!

後來到了大學,上半導體製程課的時候,才知道製程尺寸的術語也和摩爾定律有關。譬如說「點一三製程」(0.13微米)的下一個世代是「90奈米」,接著是「65奈米」、「45奈米」、「32奈米」…,這些數字是怎麼訂出來的?這些長度代表的是閘極長度(gate length),也是一個電晶體長度的代表。當面積變為原來的一半時,長度大約變為原來的0.7倍。所以上述數字就是一個倍數為0.7左右的等比數列罷了,分別代表著半導體廠的研發目標。所以,摩爾定律真的是「賽」到的嗎?這樣看起來,反而是科技業的管理階層,將摩爾定律視為roadmap,以各種手段使得科技的發展能夠迎合這個定律的魔咒。無數的工程師夜以繼日地加班爆肝甚至過勞死,無非是為了讓這條定律的直線能夠延續下去。碩一的時候聽一場工研院的人的演講,提到最近幾年半導體的發展,由於奈米尺度衍生出許多問題有待克服,因此越來越偏離摩爾定律的直線了。

我想摩爾當初提出這個定律的時候,大概也沒料到這番話會變成研發目標的指標,並且會讓眾多的工程師焚膏繼晷吧!那條直線偏離就偏離嘛,硬是要追回原來的位置,不知道又要賠上多少工程師的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kaw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